适应市场规律 发挥公益效应 ——关于建立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长效机制的探讨

发布时间:2016-02-23 08:28:58 来源: 发布者:转载中国红十字报 浏览14909 次

 ■  郭建阳

应急救护培训是中国红十字会的传统业务。2012年,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建立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长效机制”的要求。那么,如何建立应急救护培训长效机制?本文试作探讨。

一、现有工作模式分析

机制或曰工作模式,对救护培训而言,就是能使培训循环往复、发展壮大的、持续的资源保证。

多年来,红十字会的救护培训模式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三种:一是政府购买服务——财政拨款给红十字会用于救护培训(如北京、上海、江苏省级红十字会,以及总会的公益金);二是行业委托,如交通、公安与红十字会发文规定驾驶员取得驾照前必须经过红会的救护培训(如贵州、重庆、云南、河北等省市,以及江苏省的很多地市);三是市场化的培训,随行就市,自愿参加——企业、个人自愿、主动报名参加(普遍存在,但占整个培训的比例不高)。

分析三种工作模式,可以发现:政府购买服务保障性最高,但效率低,而且仅限于富裕地区,需要大事件促成。行业委托,其实是强制性培训,效率高,但与《行政许可法》相抵触,经常被人诟病,而且常会出现“人在政策在,人走政策变”的现象。市场化的培训需要自主招生、自负盈亏,保障性差,对红十字会要求也高。所以,长期以来,地方红十字会对救护培训工作的最大要求是,总会争取与政府发文规定某些行业人员(特别是驾驶员)必须参加红十字会的救护培训。近年来,总会也相继和有关部门发了一些文件,但都是强调合作,而非强制。

市场化的工作模式是红十字会开展救护培训工作的普遍做法。香港红十字会的救护培训只占香港总培训量的15%,圣约翰占70%,政府的医疗辅助队占10%,其他机构分担剩余部分。在英国,由卫生行政部门认证有资质的机构开展救护培训,红十字会是其中之一。所有机构地位平等,公平竞争救护培训的市场份额。有竞争,才有效率,才有质量保证,也才能发挥红十字会的特色和优越性。

二、关于长效机制的设想

联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功经验,结合中国红十字会综合改革的思路,现提出建立救护培训长效机制的设想:运用市场经济手段,不以营利为目的,走产业化发展道路。

(一)运用市场经济手段,配置资源,提高效率

1. 吸引急救和培训专门人才,服务救护培训事业。救护课程教的是救命的技术,事关重大,必须由具备高度责任心、事业心的专门人才讲授。目前,在红十字会系统内部(包括培训机构),救护培训专门人才严重不足,外聘兼职师资是普遍做法。临时人员可以解一时之需,可以参与讲课,但不可能帮助红十字会开发科学的课程体系,建立完善的培训管理制度。红十字会特别是红十字会所属培训机构应该引进激励机制,吸引人才,并且优胜劣汰,形成职业化的救护培训和培训管理人才队伍。

2. 加大研发投入,打造高质量产品。救护培训的产品包括满足不同需求的培训课程,系统、权威的教材,以及方便、实用的急救用品。其中,最关键的是课程。在德国,救护培训分为10个级别,香港的培训有28种课程。但是,中国红十字会目前的培训课程比较单一,只有师资培训、救护员培训两种,而且没有级别之分。争取“十二五”公益金项目时,中国红十字会曾申请专项资金搞研发,但最终只获批不到1/10,更多的经费还是投入到了办培训班和采购教具方面。建议从非定向捐款中列支经费支持救护课程研发。

3. 与国际接轨,开展合作,参与竞争。近年来,许多国际机构(AHA、SOS、和睦家)相继进驻中国,开展救护培训,竞争在所难免。AHA(美国心脏学会)是国际心肺复苏标准的制定者,也是著名的培训机构,在全球有3500家培训中心,每年培训人数超过1000万。2009年,中国红十字会与AHA签署合作协议,共同研发网络培训课程,共享知识产权,具体事宜委托训练中心承办。目前,项目虽然遇到一些困难,但与国际机构合作,参与竞争,是大势所趋。

4. 研究市场规律和营销策略。长久以来,红十字会习惯于行政化管理,开展救护培训也是“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或是“拿着文件找学员”,主动招生的不多。在香港地区和很多国家红十字会的网站上,救护培训招生信息都被放在显著位置。中国红十字会的培训课程种类不丰富,与市场分析不够有直接关系。一次调研中,介绍完救护培训内容,我问一位社区居民愿不愿意参加培训,她答愿意,但问要不要钱。当我告诉她需要缴纳160元时,她觉得有点贵;得知要学习两天16学时,她立即表示没有时间学习。这些具体的、实际的问题,都需要通过制定科学、有效的营销策略去解决。

5. 树立品牌意识,合法利用“红十字”的无形资产。救护培训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是传播理念的过程,也是树立红十字品牌的过程。同时,“红十字”标志是红十字会最珍贵的无形资产,是最好的“商标”。“红十字”不仅可以出现在培训机构的名称里、牌匾上,出现在教材封面上,还可以经授权用于急救产品的包装上。当然,授权使用的前提是完善的审批程序和严格的监管制度。

(二)不以营利为目的,保证红十字救护培训的公益属性

救护培训有成本,要支付教材费、讲课费、场地费等基本费用,所以要收费。救护培训可以产生利润,贵州、广西、重庆等省级红十字会每年都有几百万元的培训收入,江苏不少地市级红十字会通过开展救护培训的收入为事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金保障。

公众最关注的不是费用和利润,而是收费标准和利润的去处。目前,全国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的收费标准普遍不高,一般2天(16学时)的培训费用约为100元,利润使用上也没有曝出过重大问题。所以,关键是要保证培训的质量。

红十字会是参公管理的社会团体,各级红十字会的培训机构是非营利性的事业单位。救护培训无论采取经营服务性收费,还是行政事业性收费,都要保证培训的公益性和非营利性。公益性体现在,对学生和居民的普及性培训是免费的;非营利性体现在,即使培训收费,也绝不能对利润进行分红,只能用于改善培训本身和其他红十字事业。

(三)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将红十字救护培训做实、做强、做大

开展救护培训是中国红十字会的法定职责,也是为数不多的几个专属红十字会的职责,我们可以参与救护工作的各个环节(北京、福建、广东等地政府已将群众性救护培训委托红十字会牵头负责),包括组织群众开展现场救护。

随着人民群众安全意识的提高,对救护培训、救护书籍、救护设备、救护设施的需求也将越来越大,安全应急产品必将形成一个独立的产业。红十字会救护培训工作也应有所拓展,顺应需求,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很多国家红会网站上有网上商城,出售最多的商品就是急救书籍和急救用品。

走产业化发展道路,还需要建立(或授权)更多的实体机构。培训方面,要有更多经过认证的、标准化的培训机构;书籍方面,要依托专业出版机构,开发面向不同人群的、系统的、分门别类的教材和读物;救护用品方面,可以授权相关厂家,设计、生产有“红十字”标志的急救箱包、用具;另外,还可以建设应急救护体验场馆,推出应急救护相关电视节目等。

三、其他问题

市场化的培训,可以是一个基本的模式,但不能一刀切,全国一起上。要根据实际情况,审时度势,因地制宜。政府购买服务最好,行业委托也不错(但要保证政策的连续性),多种模式并行也好。总之,发展才是硬道理。

关于救护培训的机制问题,除了运用市场机制、行政命令,还要运用红十字会(社会组织)特有的机制——志愿服务。红十字会可以招募志愿者专家、志愿者救护员,共同开展救护培训和实施救援、救护行动。而且,只有“志愿服务”才是红十字会工作的核心机制,也是最具适宜性应该采取的机制。

(作者系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赈济救护部救护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