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护中的四大技术详解

发布时间:2007-12-28 14:13:02 来源: 发布者: 浏览7819 次

(一)止血
在各种突发创伤中,常有外伤大出血的紧张场面。出血是外伤的突出表现,因此止血是创伤现场救护的基本任务。有效地止血能减少出血,保存有效血容量,防止休克的发生。
休克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是一种急性循环功能不全综合征,有多种原因引起。
救护原则:令病人平卧,下肢稍抬高,利于对大脑血流供应
           注意保暖,保持呼吸道通畅
           保持安静,避免随意搬动,以免增加心脏负担,使休克加重
受伤部位不同出血类型也是不相同。
依据出血部位
①外出血:血液从伤口流出体外
②内出血:血液流入组织内或体腔内形成脏器血肿或积血
③皮下出血:皮下软组织内出血,形成血肿、淤斑可短期自愈
依据血管损伤种类
 ①动脉血管:含氧量较高,呈鲜红色,出血时血液呈喷射或涌出的状态
 ②静脉血管:含氧量较低,呈暗红色,出血时血液呈徐徐外流的状态
 ③毛细血管:呈鲜红色,出血时血液呈滴出或渗出的状态
血液是维持生命的重要物质,成人的血液约占自身体重的8﹪,大约每公斤体重拥有70~80ml的血液。
出血在400~800ml时,可造成轻度休克,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湿冷,脉搏快弱,可达每分钟100次以上;在800~1600ml时,可造成中度休克,出现脉搏每分钟100~120次以上;在1600ml以上时,可造成重度休克,出现呼吸急促,烦躁不安、脉搏细弱,血压降低,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出血后,现场要进行及时有效地止血,止血的方法有:
1. 指压止血
用手指压迫伤口近心端的动脉,阻断动脉血运。
① 颞浅动脉
用于头顶部出血,一侧头顶部出血时,在同侧耳前,对准耳屏上前方1.5厘米处,用拇指压迫颞浅动脉止血。
②桡、尺动脉
桡、尺动脉在腕部掌面两侧。腕及手出血时,要同时按压桡、尺动脉方可止血。
③ 肱动脉
 位于上臂中段内侧,位置较深,前臂出血时,按压此动脉。
④ 股动脉
在腹股沟韧带中点偏内侧的下方能摸到股动脉的搏动。用拳头或掌根向外上方压迫,用于下肢大出血。
股动脉在腹股沟处位置表浅,该处损伤出血量大,按压的时间也要延长。
⑤   掴动脉
在掴窝中部摸到掴动脉搏动后用拇指或掌根向掴窝深部压迫,用于小腿及以下严重出血。
2. 包扎止血
用于表浅伤口出血损伤血管和毛细血管,出血量少。
3. 填塞止血
对于四肢较深较大的伤口,出血量多,组织损伤严重的应紧急现场救治(注意填塞数量)。
4. 止血带
①将三角巾或围巾、领带等布料折叠成3~4横指宽带状
②在上臂的上1/3段或大腿中上段垫好衬垫(绷带、毛巾、平整的衣服等)
③用制好的布料带在衬垫上加压绕肢体一周,两端向前拉紧,打一个活结
④取绞棒(竹棍、木棍、笔等)插在带状的外圈内,提起绞棒绞紧,将绞紧后的棒的另一端插入活结小圈内固定
⑤ 最后记录止血带安放时间(每隔40~50分钟要放松3~5分钟)
(二)包扎
   可以起到快速止血、保护伤口、防止进一步污染、减轻疼痛的作用,有利于转运和进一步治疗。
 常用包扎材料有创口贴、绷带、三角巾、毛巾、头巾、衣服等。
1. 绷带
(1)环行
此法是绷带包扎中最常用的,适用肢体粗细较均匀处伤口的包扎。
①伤口用无菌敷料覆盖,用左手将绷带固定在敷料上,右手持绷带卷环绕肢体进行包扎
2将绷带打开,一端稍作斜状环绕第一圈,将第一圈斜出一角压入环行圈内,环绕第二圈
3加压绕肢体环行缠绕4~5层,每圈盖住前一圈,绷带环绕范围要超出敷料边缘
4最后用胶布粘贴固定,或将绷带尾端从中央纵形剪成两个布条,两布条先打一结,然后再缠绕肢体打结固定
(2)螺旋
适用肢体、躯干部位的长伤口且上下粗细均匀伤口的包扎。
①用无菌敷料覆盖伤口
2先环行缠绕2圈
3从第三圈开始,环绕时压住前一圈的1/2或2/3
4最后用胶布粘贴固定
(3) 螺旋反折
用于肢体上下粗细不等部位的包扎,如小腿、前臂等。
①先用环行法固定始端
2螺旋方法每圈反折一次,反折时,以左手拇指按住绷带上面的正中处,右手将绷带向下反折,向后绕并拉紧
3反折处不要在伤口上
(4) 回返
用于头部、肢体末端或断肢部位的包扎。
①用无菌敷料覆盖伤口
2先用环行法固定2圈
3左手持绷带一端于头后中部,右手持绷带卷,从头后方向前到前额
4然后再固定前额处绷带向后反折
5反折呈放射性反折,直至敷料完全覆盖
6最后环行缠绕两圈,将上述反折绷带固定
(5)“8”字
 手掌、踝部和其他关节处伤口用“8”字绷带包扎。
 用无菌敷料覆盖伤口
2包扎手时从腕部开始,先环行缠绕两圈
3然后经手和腕“8”字形缠绕
4最后绷带尾端在腕部固定
5包扎关节时绕关节上下“8”字形缠绕
(二) 三角巾
(1) 风帽式
 适用于头、面、耳部均受伤。
1先在三角巾顶角和底边中央各打一结,形似风帽
2把顶角结放在前额,底边结放在脑后下方,包住头部
3两底角往面部拉紧,并分别折成三、四横指宽后左右交叉
4包绕下颌,再拉到脑后的结上打结固定
(2) 单肩
1三角巾折叠成燕尾式,燕尾夹角约90°,大片压小片,放于肩上
2燕尾夹角对准伤侧颈部
3燕尾底边两角包绕上臂上部并打结
4拉紧两燕尾角,分别经胸、背部至对侧腋前或腋后线处打结
(3)双肩
1三角巾折叠成燕尾式,燕尾夹角约120°
2披在双肩上,燕尾夹角对准颈后正中部
3燕尾角过肩,由前向后包肩于腋前或腋后,与燕尾底边打结
(4) 胸部
1三角巾折叠成燕尾式,燕尾夹角约100°
2置于胸前,夹角对准胸骨上凹
3两燕尾角过肩于背后
4将燕尾顶角系带,围胸与底边在背后打结
5然后,将一燕尾角系带拉紧绕横带后上提
6再与另一燕尾角打结
7背部包扎时,把燕尾巾调到背部即可
 严重创伤或锐器扎伤等可造成胸部开放伤,伤口与胸膜腔相通。外界气体进的多易把肺挤瘪了,肯定会出现呼吸困难,伤口伴随呼吸可有气流声发出。
 处理:先用敷料覆盖伤口,再用塑料布盖住,下边、左边、右边封住像男士上衣口袋一样,起到闭式引流的作用(吸气时,由于胸腔负压,气体就会往里进,这时塑料布就盖上;呼气时,胸腔的压强大,气体就跑出去了,慢慢就将残余气体引流出来了)。这时可采取侧卧位,受伤侧在上面,可更好的向外引流,这时要给他吸氧,以免因缺氧而造成死亡。
(5)腹部
1三角巾底边向上,顶角向下横放在腹部
2两底角围绕到腰部后打结
3顶角由两腿间拉向后面与两底角连接处打结
发现腹部有内脏脱出,不要将脱出物送回腹腔,以免引起腹腔感染。
 处理:1立即用保鲜膜或大块敷料覆盖伤口
          2用三角巾做环行圈,圈的大小以能将腹部脱出物环套为宜,将环行圈环套脱出物
          3然后用碗或盆将环行圈一并扣住
          4三角巾腹部包扎
          5伤病员平卧,双膝屈曲固定。
(三)固定
    正确良好的固定能迅速减轻伤病员疼痛,减少出血,防止损伤脊髓、血管、神经等重要组织,也是搬运的基础,有利于转运后的进一步治疗。
        1. 判断骨折的标准:疼痛、肿胀、畸形、功能障碍。
        2. 固定的原则:超关节固定。
        3. 固定的方法(举例):
 ① 前臂骨折
1将夹板、木板、杂志、书本等垫于前臂下方,超肘关节和腕关节,用布带捆绑固定
2屈肘位大悬臂带吊于胸前
3指端露出,检查末梢血液循环
②  上臂和肱骨骨折
 1两块木板,一板放于上臂外侧,从肘部到肩部,另一板放于上臂内侧,从肘部到腋下
2放衬垫
3用绷带或三角巾固定上下两端,屈肘位悬吊前臂
4指端露出,检查末梢血液循环
③   下肢骨折
健肢固定
1用三角巾、绷带等五条宽带将双下肢固定在一起
2两膝、两踝及两腿之间垫好衬垫
3“8”字法固定足踝
4指端露出,检查末梢血液循环
④ 骨盆骨折
骨盆受到强大的外力碰撞、挤压发生骨折。
1伤病员位仰卧位,两膝下放置软垫,膝部屈曲以减轻骨盆骨折的疼痛
2用宽布带从臀后向前绕骨盆,捆扎紧
3在下腹部打结固定
4两膝之间加放衬垫,用宽带捆扎固定
⑤ 开放性骨折
1敷料覆盖外露骨及伤口
2在伤口周围放置环行衬垫,绷带包扎固定
3夹板固定骨折
4如出血多需要上止血带
(四)搬运
  搬运、护送不当可使危重伤病员在现场的救护前功尽弃。不少已被急救处理好的伤病员,往往在不正确的运途中病情加重,有些伤病员因经不住路途颠簸病情恶化而丧失生命。
  在医院用到最多的搬运方法为担架及小平车,现场没有可用徒手搬运的方法。
徒手搬运是对于转运路程较近、病情较轻、无骨折的伤病员所采用的搬运方法。
1. 拖行法:现场环境危险,必须将伤病员移到安全区域,用此法。
2. 扶行法:用来扶助伤势轻微并能自行的清醒伤病员。
3. 抱持法:用于运送受伤儿童和体重轻的伤病员。
4. 爬行法:适用于在狭小的空间及火灾烟雾现场的伤病员搬运。
      1将伤病员的双手用布捆绑于胸前
      2救护员骑跨于伤病员躯干两侧,将伤病员的双手套于救护员的颈部
      3使伤病员的头、颈、肩部离开地面,救护员双手着地或一手臂保护伤病员头颈部,一手着地
      4拖带爬行前进
5. 杠轿式:为两名救护员的搬运。
6. 四人徒手搬运法:适用于脊柱受损的伤病员。
  1一人在伤病员的头部,双手掌抱于头部两侧轴向牵引颈部
  2另外三人在伤病员的同侧(一般为右侧),分别在伤病员的肩背部、腰臀部、膝踝部。双手掌平伸到伤病员的对侧。
  3四人均单膝跪地
  4四人同时用力,保持脊柱为中立位,平稳将伤病员抬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