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避震及自救
发布时间:2007-12-28 16:14:09 来源:石家庄红十字会 发布者:业务工作部 浏览7456 次
避震原则:因地制宜、行动果断、听从指挥。
1. 户外怎样避震?
就地选择开阔地避震:蹲下或趴,以免摔倒;不要乱跑,避开人多的地方;用书包等保护头部;不要随便返回室内。
避开高大建筑物或构筑物:楼房,特别是有玻璃幕墙的建筑;过街桥、立交桥上下;高烟囱、水塔下。
避开危险物、高耸或悬挂物:变压器、电线杆、路灯等;广告牌、吊车等。
2. 公共场所怎样避震?
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不要慌乱,不要拥向出口,要避开人流,避免被挤到墙壁或栅栏处。
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下;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用书包等保护头部;等地震过去后,听从工作人员指挥,有组织地撤离。
在商场、书店、展览馆、地铁等处:选择结实的柜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东西护头;避开玻璃门窗、玻璃橱窗或柜台;避开高大不稳或摆放重物、易碎品的货架;避开广告牌、吊灯等高耸后悬挂物。
在行驶的电(汽)车内: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碰伤;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地震过去后再下车。
3. 野外怎样避震?
避开山边的危险环境:避开山脚、陡崖,以防山崩、滚石、泥石流等;避开陡峭的山坡、山崖,以防地裂、滑坡等。
躲避山崩、滑坡、泥石流:遇到山崩、滑坡,要向垂直与滚石前进方向跑,切不可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也可躲在结实的障碍物下,或蹲在地沟、坎下;特别要保护好头部。
4. 室内怎样避震?
地震发生后,如来不及撤离建筑物,千万要沉着冷静,保持清醒的头脑,充分利用建筑物内的避震有利部位,如坚固的桌椅下,睡床下,逃往小跨度的厨房、厕所、小房间、墙角,万万不能在窗户、阳台、楼梯、电梯及附近停留。
5.自救
被埋压怎么办:震后,余震还会不断发生,你的环境还可能进一步恶化,你要尽量改善自己所处的环境,稳定下来,这需做到:
1)被埋压在废墟下时,至关重要的是不能在精神上发生崩溃,要有勇气和毅力。树立生存的信心,相信会有人来救你,要千方百计保护自己。强烈的求生欲望和充满信心的乐观精神,是自救过程中创造奇迹的强大动力。
2)被压埋后,首先要保护呼吸畅通,挪开头部、胸部的杂物,闻到灰尘、煤气、毒气时,用湿衣服、湿手巾、衣服或其他布料等捂住口鼻和头部,避免发生窒息及意外事故,尽量活动手和脚,消除压在身上的各种物体,用周围可搬动的砖块、木棍等物品支撑身体上面的重物,避免塌落,扩大安全活动空间,保障有足够的空气。条件允许时,应尽量设法逃避险境,朝更安全宽敞、有光亮的地方移动。
3)被埋压后,要注意观察周围环境,寻找通道,设法爬出去,无法爬出去时,不要大声呼喊,当听到外面有人时,再呼叫,或敲击出声,向外界传信息求救。一般情况下,压在废墟里的人听外面的人声音比清楚,而外面的人对里面发出的声音则不容易听见,因此,要静卧,保持体力,只有听到外面有人时再呼喊,或敲击管道、墙壁等一切能使外界听到的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4)无力脱险时,不要哭喊、急躁和盲目行动,这样会大量消耗精力和体力,尽可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或闭目休息。如果受伤,要想法包扎,避免流血过多。尽量减少体力消耗,坚持的时间越长,得救的可能性大。寻找食物和水,必要时自己的尿液也能起到解渴作用,并计划使用,乐观等待时机,想办法与外面援救人员取得联系。在被压埋的期间里,要想方设法寻找代用食物,俗话说,饥不择食。此时,若要生存,只能这样做。
6.震时特殊情况下的个人防护
次生灾害常常伴随地震而来,如果遇到火灾、燃气或毒气泄漏时可按照以下方式避险:
遇到火灾时:趴在地上,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地震停止后向安全地方转移,要匍匐,逆风而进。
燃气泄漏时:用湿毛巾护住口、鼻,千万不要使用明火,震后设法转移。
毒气泄漏时:遇到化工厂着火,毒气泄漏,不要向顺风方向跑,要绕到上风方向去,并尽量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7.救人原则,
先近后远
先救易,后救难;
先救青壮年和医务人员,以增加帮手,扩大救护队伍。
8.抢救八要领
1)注意听、找被困人员的呼喊、呻吟或敲击器物的声音;
2)要根据房屋结构,先确定被困人员位置,再行抢救,以防止意外伤亡;
3)先抢救建筑物边的幸存者,及时抢救那些容易获救的幸存者,以扩大互救队伍;
4)外援抢救队伍应当首先抢救的是医院、学校、旅社和招待所等人员密集的地方;
5)救援须讲究方法,首先应使头部暴露,迅速清除口鼻内尘土,防止窒息,再行抢救,不可用利器刨挖;
6)对于埋在废墟中时间较长的幸存者,首先应输送食品和饮料,然后边挖边支撑,注意保护幸存者的眼睛;
7)对颈椎、腰椎受伤人员,施救时切忌生拉硬扯,要慢慢暴露其全身,然后慢慢移出,用硬木板担架送到医院;
8)对于那些一息尚存的危重伤员,应尽可能在现场进行救治,并迅速送往医疗点或医院。
9.灾后特殊环境下的注意事项
1)震后要特别注意饮水卫生和食物卫生,防止传染病蔓延。
2)按规定服用预防药物,增强身体抵抗力,防疫灭病。
3)搭建和居住防震棚要注意防火。
4)积极投入恢复重建工作。
5)注意心理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