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详解

发布时间:2007-12-28 14:46:44 来源:石家庄红十字会 发布者:业务工作部 浏览7704 次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开车的人越来越多,交通事故呈上升趋势,以及中国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各种“天灾人祸”比如:地震、水灾、火灾等也接踵不断地发生。当发生这些意外的时候,大家都知道拨打120,赶快将病人送到医院。人们将希望完全寄托在医生身上,缺乏对现场救护病人的重要性和可实施性的认识。在现场面对奄奄一息的呼吸、心跳骤停者常常是一筹莫展,导致丧失挽救生命的机会。
这种传统的观念,往往使处在濒死边缘的病人,错过最佳抢救时间。如果是年老体弱的人,经过医生的全力抢救活过来了,这个人没有意识,没有思维,终日卧床,处于完全不能自理的植物状态,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
    最佳抢救时间是多长时间?这个人为什么处于植物状态?
   黄金救命时间   4分    为什么只有这么短的时间?
    人体内是没有氧气储备的。正常的呼吸将氧气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由于心跳、呼吸骤停,使全身重要脏器发生缺血、缺氧,尤其是大脑。一旦缺血、缺氧4分钟内机体维持有效血氧浓度满足机体代谢需求,18秒缺氧,30秒昏迷,60秒脑细胞开始死亡,6分钟脑细胞完全死亡,而且这种死亡是不可逆的,一旦死亡就无法恢复了。
 4分钟这么短的时间内,救护车是很难到达现场的,但由于堵车或者是拨打电话提供的信息不准确,耽误了救护车到达现场的时间。如果只是一味地等待医生来救的话,救活的希望就非常渺茫了。所以需要在现场立即采取及时有效的方法来挽回他的生命。
这就涉及到现代救护的特点
现代救护是指在事发的现场,对伤病员实施及时、先进、有效的初步救护。
现代救护是立足于现场的救护。在医院外环境下,“第一目击者”对伤病员实施有效的初步紧急救护,以挽救生命,减轻伤残和痛苦。然后在医疗救护下或运用EMS系统将伤病员迅速送到就近的医疗机构进行救治。现场及时正确救护,为医院救治创造良好的条件,能最大限度地挽救伤病员的生命并减轻伤残。
现代医疗救护要求城镇、社区建立运行良好的EMS,有通讯灵敏、反应迅速的专业急救机构,以便24小时全天候地接受呼救电话等各种信息,在最快的反应时间内到达现场。
第一目击者:在现场为突发伤害、危重的伤病员提供紧急救护的人。
EMS:救援医疗服务系统
WHO:世界卫生组织
    在日常生活中引起呼吸、心跳骤停的原因有很多,据统计在成人中死亡原因最多见的是心源性疾病。儿童和小婴儿多是在吃东西时,由于哭闹东西被吸进气管造成窒息。(举例)
冠心病是一种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或血管痉挛狭窄或阻塞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的心脏病。这种病最常见的两种类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
(1)心绞痛
       症状往往是十分明显的而且有十分明显的诱因。
       症状: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可以放射到各个部位的疼痛
       诱因:生气、情绪激动、过度劳累、寒冷、吃的过饱
       这种病人在休息或舌下含化硝酸甘油1~3分可缓解。
(2)急性心肌梗死
      若心绞痛病人短期内发作次数增多,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每次发病时间延长,病情突然发作,伴呕吐、脸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若发病后,千万不要搬动伤病员,防止因搬动加重心脏负担而发生意外。
当一个人没有呼吸、心跳时,需立即做心肺复苏,用CPR表示。CPR是本世纪60年代由美国著名学者彼得·沙法等教授发明并推广的现代复苏术。
(一)判断周围环境
    总原则:不能威胁到“第一目击者”的生命安全
    如:在车祸现场,有可能发生连环相撞;在地震现场,也有发生余震的可能等。
(二)判断意识
    成人(8岁以上)和儿童(1~8岁)用“轻拍重喊“的方法。例:轻拍伤病员双肩,并在耳边大声呼唤“喂,你怎么啦!”以适其反应。
小婴儿(1岁以内)用“扣击足底”的方法,如能哭泣,则为有意识。
(三)高声呼救
         1.说明病人情况            2. 亮明自己身份
         3.寻求帮助                4. 拨打急救电话
 例:伤病员对轻拍、呼唤无反应,表明已丧失意识,立即在原地高声呼救“快来人呀!救命啊!这里有一位伤病员,我是救护员,有会救护的请和我一块来救护,请这位先生/女士帮忙拨打急救电话,拨打完请跟我说一声。
为了不耽误救护车到达现场的时间,急救呼救系统也规定了统一的电话号码:我国“120”,美国“911”,日本“119”,法国“15”,中国红十字会在北京开通了“999”,大城市也开通了(香港、上海等)
(四)急救体位
         1.伤病员体位
       ﹡将伤病员放在坚硬的平面上(以免影响按压效果)
       ﹡如果伤病员是俯卧位或侧卧位,将其翻转成仰卧位,在翻转的同时可能会闻到他的衣服或呕吐出的东西里有异常的气味:
        烂苹果味→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大蒜味→有机磷中毒
        酒精味→酒精中毒
           2.救护员体位
        一般采取单人抢救,在伤病员一侧的肩部,两腿自然分开与肩同宽,跪(站)于该肩胸部水平位。避免在实施人工呼吸与胸外心脏按压时来回移动,利于操作。
(五)清除口腔异物:“勾指法”
    用双手大拇指掰开伤病员的嘴,看是否有异物。若有,将伤病员的头轻轻转向救护员一侧,右手大拇指将嘴唇包住其牙齿和舌头,左手食指打成勾状掏出口腔内异物。然后将头轻轻转正。有假牙者将其去除,随之解开伤病员的衣服、领带、围巾等,以利于呼吸道通畅。
(六)A—Airway打开气道
     畅通呼吸道是复苏成功的重要环节。
     呼吸道是为气体进出肺的必经之道。由于意识丧失患者舌肌松弛,舌根后坠,会厌下坠,头部前倾造成咽喉部气道阻塞。打开气道可以使下颌骨上举,咽喉壁后移而加宽气道,使得气道打开,呼吸得以通畅。
     打开气道有两种方法:
         1.仰头举颏法
       这种方法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方法。
       救护员将一手置于伤病员前额并下压,使其头部后仰,另一手的食指和中指放于靠近颏部的下颌骨下方,将颏部向前抬起,帮助头部后仰。
      2.双手拉下颌法
       若怀疑头、颈部有损伤的伤病员可用。
       救护员将手放于伤病员头部两侧,握紧下颌角,用力向上托下颌。
注意事项:﹡手指不要深压颏下软组织,以免阻塞气道。
                    ﹡不能过度上举下颏,以免口腔闭合。
                    ﹡口腔内有异物或呕吐物,应立即将其清除,但不可占用过多时间。
                    ﹡头部后仰程度是以下颌角与耳垂间连线与地面的程度为标准:成人90°,儿童60°,小婴儿30°。
    开放气道要在3~5秒内完成,而且在心肺复苏全过程中,自始至终要保持气道通畅。
 (七)判断呼吸
       气道通畅后,利用“一听、二看、三感觉”的方法判断10秒钟,检查伤病员有无自主呼吸。
       救护员侧头用耳朵贴近伤病员的口鼻,一听伤病员口、鼻有无呼出气体的声音;二看伤病员胸廓有无起伏;三感觉呼出的气体有无吹拂面颊的感觉。
(八)B—Breathing呼吸
救护员经检查,判断伤病员无自主呼吸,应立即实施人工呼吸—口对口、口对鼻、口对口鼻。
               1.口对口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这种方法。
         在保持气道通畅的情况下,救护员用压在伤病员前额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捏住伤病员的鼻孔,以防吹气时,气体从鼻孔逸出。同时,深吸一口气后,用双唇包严伤病员的口唇,以防漏气,然后缓慢而持续地将气体吹入。连续进行两次充分吹气。第一次吹气完毕,应抬起嘴,手松鼻,并侧转头吸入新鲜空气,同时观察伤病员胸部。若吹气有效,伤病员胸部会膨起,并随着气体的排出而下降,然后再作下一次吹气。
         每次吹气时间为1~2秒钟,每次吹气量为500~600ml。吹气量少,通气不足,但吹气过多过快,可使空气进入胃部引起胃扩张,导致呕吐、误吸。
               2.口对鼻
         此法适用于牙关紧闭者、口腔有疾患者。救护员用嘴将伤病员的鼻子包住进行吹气。
               3.口对口鼻
         此法只用于小婴儿。救护员用嘴将患儿的嘴和鼻子完全包住,盖严后吹气。
      注意事项:﹡争分夺秒,立即施救。
                          ﹡吹气时,要保持气道开放。
                          ﹡再次吹气时,胸部仍无起伏,应实施气道异物梗阻救治手法。
(九)判断心跳
       判断心跳也就是判断脉搏有无搏动,一般判断大动脉。
       成人和儿童→颈动脉(位于胸锁乳突肌前缘中点,平喉结的环状软骨高处。)
       小婴儿 →肱动脉(位于上臂中段内侧)
    注意事项:﹡检查颈动脉应轻柔触摸,不可用力压迫。避免刺激颈动脉窦引起迷走神经兴奋而反射性地引起心跳停止。
                        ﹡为判断准确,可先后触摸双侧颈动脉,但禁止双手同时触摸。一防阻断脑部血液供应。
(十)C—Circulation人工循环
       救护员判断伤病员无脉搏搏动,心脏跳动停止,应立即实施人工循环—胸外心脏按压救治。
              1.挤压部位
         成人和儿童:胸骨下1/2段
         小婴儿 :两乳头连线中点下1横直
              2.定位手法
         救护员用触摸颈动脉手的食指和中指沿伤病员一侧肋弓下缘,向上滑行到两侧肋弓的汇合点,中指定位于下切迹处,食指与中指并拢,另一手掌根平放并紧靠在食指旁,掌根的长轴与胸骨的长轴重合,再将定位手的掌根放在另一手的手背上,两手掌根重叠,十指相扣,手心翘起离开胸壁。
         小婴儿:救护员将食指放在两乳头连线与胸骨交界处,中指和无名指合并平贴放在胸骨定位的食指旁,将食指抬起,进行操作。
              3.操作
         [成人]
           ﹡救护员的上半身前倾,两肩位于双手的正上方,两臂伸直,垂直向下用力,借助自身上半身的重力和肩、臂部肌肉的力量进行按压
         ﹡按压深度4~5厘米,用力均匀,不可过猛
         ﹡按压后,要放松。按压与放松时间相等
         ﹡放松时,掌根不要离开手臂
         ﹡以每分钟100次的频率实施30次按压,做完后,需做人工呼吸2次,再重新定位,重复做胸外心脏按压
         [儿童]
            ﹡救护员以单手掌根按压,手臂伸直,垂直向下用力
            ﹡按压深度2.5~4厘米
            ﹡以每分钟100次的频率实施30次按压,做完后,需做人工呼吸2次,再重新定位,重复做胸外心脏按压
          [小婴儿]
             ﹡救护员以单手中指和无名指并拢按压
             ﹡按压深度1.5~2.5厘米
             ﹡以每分钟100次的频率实施30次按压,做完后,需做人工呼吸2次,再重新定位,重复做胸外心脏按压
连续做五个周期(约2分钟)后,重新评估伤病员的呼吸、循环体征。若无呼吸、脉搏,继续以30:2 的比例实施心肺复苏。
注意事项:    ﹡按压放松时,掌根不能离开按压部位
                 ﹡不可呈冲击式、摇摆式、搓板式等按压
                 ﹡除一手掌根紧贴伤病员胸骨外,手的其余部位均不应接触伤病员胸骨、肋骨    
                ﹡按压节律、频率不可忽快、忽慢                     
                ﹡按压时,注意观察伤病员反应及脸色改变                                          
     救护员实施CPR救护方法正确,又有以下征兆时,表明CPR有效:
               ﹡面色(口唇)由紫绀转为红润
               ﹡颈动脉搏动,自主呼吸出现
               ﹡瞳孔由大变小
               ﹡眼球活动,手脚抽动,呻吟等
         现场的CPR应连续进行,在CPR进行期间,需要检查呼吸、循环体征的情况下,也不能停止超过10秒钟。若有以下各项可考虑停止:
                ﹡救护员恢复自主呼吸及心跳
                ﹡有医生到达现场确定伤病员死亡
                ﹡有专业救护员到场接替
                ﹡救护员筋疲力尽不能继续进行C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