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四个加强” 完善“五个机制” 让红十字社区真正成为服务群众的平台

发布时间:2018-08-23 10:13:40 来源: 发布者: 浏览22950 次

 着力“四个加强” 完善“五个机制

让红十字社区真正成为服务群众的平台

                   ——石家庄市红十字会加强红十字社区建设经验介绍

近年来石家庄市红十字会牢牢把握群团组织改革方向,紧紧围绕打通“最后一公里”搭建连心桥,提升服务群众水平,坚持试点先行、典型引路、逐步推进、全面建设的思路,着力“四个加强”完善“五个机制”,切实加强红十字社区建设,构建红十字会工作基层网络,充分发挥红十字会在开展人道服务、反映民生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等方面独特优势,助力和谐社会建设。全市现已建成红十字社区65个,与市妇儿工委合作建成儿童友好家园242个,与市精神病防治中心联合建成心理家园10个,与市妇联、市妇产医院合作建成彩虹桥妇女健康家园1个,赢得了社区群众高度赞誉。

2017年,河北省红十字会组织全省设区市红十字会参观石家庄市红十字社区建设

红十字文化园

红十字服务站内配备便民服务器材

一、做好调研谋划,扎实启动红十字社区建设工作

我们充分认识到红十字社区是服务群众的平台,是反映群众诉求的渠道、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2013年初石家庄市红十字会成立一把手负责、副会长主管、业务部具体承办的红十字社区建设领导小组,把调研谋划作为搞好红十字社区建设顶层设计的关键来抓。

2014年,省、市、县红十字会主要领导、社区干部座谈红十字社区建设

2014年赴矿区召开工作调度会

问计于民,寻求智慧。围绕弄清全市社区现状、弄清社区群众需求、弄清红十字社区建设重点,根据全市地域特点、经济发展水平,区分山区、平原、市内区不同层次,分片分批次开展走访调研,征求党委和政府的意见建议,做到方案制定围绕中心工作;采取入户走访、集中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倾听群众的呼声和诉求,做到方案制定合民心顺民意;先后赴天津、重庆、长春、哈尔滨、武汉等地交流学习红十字社区建设经验,将外地经验本地化,零散经验系统化,进一步完善本级方案。问计省直,争取支持。上级的支持是做好工作的保障。我们赴省红十字会,采取面对面交流、专项汇报等方式,就红十字社区建设相关政策专门向省红十字会进行咨询,积极寻求政策指导和项目支持;走访省民政、省卫计委等省直部门,进一步了解社区建设政策依据和有关要求。通过走访省直相关部门,形成了红十字社区建设部门合作、优势互补、共建共享的思想认识。问计市直,凝聚力量。上级要求、调研结果、建设方案向市政府主要领导专题汇报,争取领导支持;通过发送信函、上门走访,主动与市财政局、卫计委、民政、妇联、文明办等单位对接,寻求红十字工作在社区建设中的契合点,借力妇联、残联、民政的基层力量,凝聚共建合力;申请财政专项资金、开展项目合作,推进红十字社区建设稳步开展。2015年以来,市财政资金每年投入10万元支持建设5个红十字社区,与市直各部门合作的“天使圆梦”爱心助学、妇女“两癌”救助、“春暖解锁”、关爱留守儿童等项目累计投入资金147万元,受益群众11800余人。试点先行,探索经验。以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普及培训为切入点,采取试点先行、以点带区、以区促市的方法,先后长安区盛世长安社区、矿区矿市街社区、新华区北新街社区开展红十字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推动红十字社区建设工作开展。探索总结红十字社区建设的工作模式、合作模式、体制机制等经验,用以指导全市红十字社区建设,先后推广了北新街社区“七彩公益”、“博爱助老”、盛世长安社区“三联、三强、六卡、十惠”服务模式矿市街社区“走亲工作法”、等社区建设经验。

二、着力“四个加强”,确保红十字社区建设质量效益

紧盯群众最盼上解难题,扭住群众最忧上下真功,一年办结几件好事,几年创成一个品牌,不断提升红十字社区的影响力,引导群众听党话、跟党走。一是加强跟踪指导。推进红十字会社区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基础工程,只有领导有力、指导到位,常态化持续推动才能见成效。每季度到县(市)区红十字会督导工作落实情况,统一思想认识,形成工作合力;深入乡镇(办事处)、村(社区)召开座谈会,针对红十字社区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剖麻雀、研究办法,在解决问题中求突破谋发展;搞好经验总结,把感性的认识理性化,零散的经验系统化,用点上的经验指导面上的工作;适时召开全市红十字社区建设推进会,传导压力,压实责任。2017年11月在矿区召开全市红十字会基层组织建设经验交流会,省红十字会主要领导指示,石家庄市矿区红十字会基层组织扎实开展各项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组织力量,总结经验,适时在全省推广。二是加强规范建设。结合全市红十字社区建设实际,编印《法规制度汇编》、研究制定《红十字社区项目2013-2015建设方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红十字会基层组织建设的指导意见》,从红十字会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基本要求、工作内容、作用发挥、组织保障等方面做出了具体规范,实现红十字社区建设“六有”、“八规范”:有热心红十字事业的带头人,有稳定的会员或志愿者队伍,有符合实际的管理制度,有稳固的服务平台,有红十字特色的活动,有必要的保障经费。规范组织领导机构、工作内容、标识标牌、内控制度、会员发展、志愿服务队建设、档案资料记录与保管、经费使用,为县(市)区红十字会推进红十字社区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确保红十字社区规范化建设,常态化工作。三是加强队伍培养。市、县两级红十字会领导深入社区一线,手把手教方法,面对面传经验,切实做好传帮带工作;安排业务骨干讲授工作内容和方法,采取案例分析、典型经验介绍等方式,增强社区干部和志愿者对人道工作的理解和服务群众的能力;与社区干部、志愿者骨干一起研究社区建设方案、设计活动内容,在重大活动和具体实践中提高兼职人员专业化水平;在每个红十字社区着力打造红十字文化宣传、筹资募捐、志愿服务、器官捐献信息员、健康教育、应急救护培训六支队伍,让他们在社区建设、服务群众中当主力、唱主角。全市红十字社区兼职干部、志愿者现已发展3000余人,参加各种培训覆盖率达到85%。四是加强品牌培育。抓住党和政府关心、社会各方关注、社区群众关切的问题,充分发挥红十字会在人道救助领域的独特优势,用品牌效应带动红十字社区各项工作开展。用好“红十字博爱送万家”传统品牌。按照市、县配套物资精心筹备、举办启动仪式、新闻跟踪报道、领导入户慰问、做好回访统计的步骤,每年举办好“红十字博爱送万家”活动,将党和政府的温暖、红十字会的关爱送到群众的心坎。2018年度全市“红十字博爱送万家活动”发放款物价值297万元,1.6万余名群众受益,《中国红十字报》以“寒冬送温暖、风雪暖人心”为题进行报道。用真情服务打造“口碑”品牌。开创“红十字博爱在省城”志愿服务项目,积极开展生命健康安全知识普及、困难救助、精准扶贫和精神抚慰,实现志愿服务模式由单一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由临时帮扶向脱贫致富延伸,由关注贫困向保护生命健康拓展。“红十字博爱在省城”志愿服务项目被评为“全国2016年宣传推选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活动”最佳志愿服务项目。用真心为民诠释红十字品牌。开展好以关爱老人、关爱儿童、关爱残疾人”为主要内容的人道公益活动,让更多的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爱组织好应急救护培训、健康讲座、慰问救助和文化活动,让红十字社区成为人道惠民的主阵地;携手社区红十字会宣传好党的政策,及时反馈民生诉求,通过认亲“结家缘”,探亲“问家需”,帮亲“解家忧”,结亲“建家园”,实现在红十字社区搭建小支点撬动大服务工作目标,吸引、动员更多的群众参与到红十字公益事业中来。

红十字志愿者入户义诊

开展“送书下乡”活动

在社区开展红十字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普及培训

三、完善“五个机制”,推进社区工作制度化落实、常态化运行

    实践活动和理论探索中形成和发展红十字社区工作机制,运用用科学的机制去推动工作、落实工作、创新工作做到用制度管人、管事,用机制规范工作、激发动力。一是坚持决策咨询机制。群众不只是红十字社区建设的力量之源,是智慧之源、谋略之源、方法之源。把决策咨询机制建设列入社区建设重要内容,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定期召开咨询会、问计会,组织广大群众围绕现实问题、发展瓶颈,进行分析讨论、措施制定,推进社区建设重大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突出群众治理,努力使更多的群众了解红十字、认同红十字、参与红十字,确保红十字社区建设科学发展。二是落实互学交流机制。按照红十字社区发展现状和“资源共享、互促互进”原则,科学安排好工作经验交流与分享次数与频率,丰富交流内容与方式,以交流促学习、促发展。市红十字会每年在建成社区中精选2个优秀代表,面对面向新建社区传经送宝,工作招法不断丰富、宝贵经验得到有效传承,在推进新建社区质量上收到了良好效果。三是打造部门联动机制。开好部门联席会、定期碰头会、项目推进会,寻求切入点,着眼“共赢”点,实现信息分享、资源共享,联合宣传、财政、民政、交通、教育、卫生等部门逐步构建起“上下联动、项目合作、齐抓共建、配合高效”的联动机制,赢得了经费和物资支持,深化了项目合作,逐步形成了各部门关心、支持红十字会工作的良好局面。四是实行信息公开机制。充分利用基层群众喜闻乐见的广播、宣传页、板报、海报、橱窗等形式,全面、准确、主动、及时地社区群众发布红十字会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宣传“三救”、“三献”等重要工作进展情况通报社会捐赠款物的使用情况,褒扬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的慈善义举等加强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公布监督电话,开通网上留言,时刻接受群众监督,为红十字社区发展提供坚强的社会公信力保障。五是严格考评激励机制。制定《红十字社区建设考核评价办法》,构建社区建设责任目标和年度目标考核评价体系;适时推广社区建设先进经验,发挥典型示范引领带动作用,浓厚全市社区建设比、学、赶、帮、超良好氛围;大力宣传红十字社区干部和志愿者典型讲好红十字先进事迹,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让红十字典型真正成为时代先锋、社会典范、群众楷模,不断激发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做好红十字社区工作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中国红十字报》2018年8月17日第四版对我市红十字社区建设进行专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