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退休职工捐献器官,助3人重获新生、2人重获光明
发布时间:2025-09-29 10:59:43 来源: 发布者: 浏览264 次
9月28日上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手术室,石家庄退休职工马春平完成了器官和眼角膜的捐献,他的一个肝脏、两个肾脏将帮助3名患者重获新生,一对眼角膜将为2人带去光明。
“我爸爸在病重时选择捐献,我觉得是在正确的时间做了正确的事。我本人也是一名志愿者。”马春平的女儿张筱琨告诉记者,爸爸马春平曾是石家庄轴承制造一线职工,今年64岁,是个非常开明的人,生活中是个“热心肠”。他在二十几岁时,曾遇到有人溺水,来不及多想便纵身跃入水中,用尽全力将人托出水面。
2014年,马春平因脑梗导致半身偏瘫。在家人照料下,他坚持康复,重拾生命力量。即便身处困境,他仍心系他人,多次婉拒居委会送来的米、油等慰问品,并坦言:“社区里还有更困难的家庭,留给他们吧。”两年前,马春平在电视上看到器官捐献报道后,便萌生了捐献的念头。在女儿协助下,他正式登记成为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妻子张莉芳回忆,他当时说:“如果我不在了,能用器官帮助别人,也是好事。”
其实早在2017年,张筱琨就“瞒着”父母登记成为一名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因此,当父亲主动提出捐献意愿时,她并不意外。在她心中,父亲一生乐观、乐于助人,总想着回馈社会。“器官捐献对他而言,是最踏实的方式。”张筱琨说:“这种力所能及帮助他人的坦然,正是父亲教给我的。”
今年9月21日凌晨5时,马春平突发蛛网膜下出血,被紧急送往医院。经抢救无效,于9月24日18时25分被判定为脑死亡。家属随即主动联系红十字会,遵循其遗愿,顺利完成器官捐献,成为河北省第924例、石家庄市第367例器官捐献者。
自2014年至今,石家庄器官捐献数量持续增长。数据显示,该市实现首个百例捐献与从百例到三百例的跨越,均历时五年。2024年5月,《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条例》开始施行,越来越多人的开始关注和支持这项公益事业。捐献者中,有工人、农民,也有公务员,有军人、教师,也有科学家、艺术家,他们中年龄最大的75岁,最小的只有两个月。他们或默默无闻,或颇有建树,都在自己生命的终点献出自己的器官、遗体,为他人延续了生命,为医学研究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