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专家支招:教你科学应对新冠肺炎疫情

发布时间:2020-02-04 09:29:57 来源:陆军军医大学医学心理系 发布者: 浏览2094 次

 武汉告急!

白衣战士除夕出征,气壮山河!
2020年新春临近,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突如其来,让我们猝不及防。一夜之间,武汉这个拥有千万人口的城市封了城,更是让人惴惴不安疫情的发生,给我们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焦虑与恐慌,甚至影响到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那么我们该如何调整好心态,积极有效应对呢?首先,了解我们所面对的“敌人”是缓解恐惧的第一步;然后,做好个人医学卫生防护,是防止感染的关键;最后,掌握常见的心理反应和心理防护方法,是平衡心态、积极生活、战胜疾病的重要保证。下面,我们来着重分析和介绍如何做好医学心理防护,科学应对此次疫情。

 

 

 

 一、什么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由冠状病毒感染所致。冠状病毒是一种RNA病毒,由于病毒包膜上有形如花冠的突起而得名。此次从武汉市不明原因肺炎患者分离出的冠状病毒为一种新型冠状病毒,WHO命名为2019-nCoV。病毒的危害程度主要取决于致死率传染性,相比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病毒2019-nCoV在这两方面暂时比较温和。新型冠状病毒虽然已具备致死性(目前还不能确定致死率),但是处于可防可控的状态。然而人口流动会加速传播,增加防控难度。

很多野生动物都冠状病毒的常见宿主,例如蝙蝠、竹鼠、子狸等。武汉肺炎疫情爆发,与2002年的SARS疫情有很多相似之处,都发生在冬季,都是由未知冠状病毒导致,而且都源于人与市场交易的鲜活动物接触。因此,要想从源头上切断病毒传染,尽量避免野生动物和未经检疫的生鲜等食品。

病毒可以通过动物传染人或人传染人,传播途径主要为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是否感染主要取决于接触机会,并不是免疫力越好,感染的风险就越低。疾病的潜伏期平均3-7天,根据以往经验和防控的现状目前将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期定为14天。

 


二、常见的首发症状与治疗

 

早期症状主要有发热、乏力、干咳,部分患者可在一周后出现呼吸不畅等,通常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症状少见;高热较少,38左右,部分症状轻微,可无发热除了以上呼吸系统症状之外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还报道了一些非典型的首发症状如轻度纳差、乏力、精神差、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头痛心慌、胸闷等心脑血管系统症状;以及结膜炎轻度四肢或腰背部肌肉酸痛等其他症状

多数患者症状为轻微到中度,预后较好也有少数病情危重,甚至死亡。目前诊断还需结合流行病学史(直接或间接接触史)和临床表现。当前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没有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除非经过医生的专业判断,应该避免盲目或不恰当的抗菌药物治疗。而且现在还没有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可用疫苗,通常开发新疫苗需要若干年时间。

 

 

三、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影响


 否认

在最初得知疫情信息时,会对事件的严重程度予以否认,尤其是老年人会认为没有那么严重,不太注意个人防护,这与大众过度依赖经验判断的思维模式有关。另外,还有些人会出现“乐观偏差”,认为病毒不会传染到自己身上。

 恐惧

随着疫情的发展,最常见的情绪反应是恐惧,害怕自己或者家人感染病毒,以至于外出、亲友拜访时担心自己会接触到病毒,产生紧张感。并且会将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于关注疫情的发展动态,频繁刷新关于疫情的新闻,转发、分享各种小道消息,以至于“茶不思,饭不香”,陷入过度的紧张恐惧之中。

 愤怒

个体还会将矛头指向于事件可能的责任者,产生敌对、愤怒情绪。有时甚至会抱怨指责有关责任部门不作为,甚至迁怒于未进行隔离的疑似病人等,导致舆情问题或人际冲突。

 行为异常

疫情事件后有的人表现为对有关疫情信息满不在乎、麻木、无动于衷,甚至在高风险情境下也有意不做合理防护。反之,有人会过分听信谣言,出现囤积口罩、药品等行为,这些异常的行为往往都会进一步加剧社会的恐慌情绪。


 

四、如何做好医学心理防护?



医学卫生防护


 01 养成良好的清洁习惯
· 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
· 注意呼吸道卫生,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避免用手触摸口鼻和眼睛。
· 从正规渠道购买禽肉,食用时充分煮熟,生食熟食分开处理。
· 保持环境的通风和清洁。

 02 减少接触机会
· 少去人群密集的场所,避免和呼吸道感染患者接触。
· 外出时佩戴口罩。医用外科口罩N95罩对预防飞沫传播有较好的效果。正确佩戴口罩也很关键(分清正反面,覆盖口鼻等),并且使用后的口罩不要随意丢弃,应装入袋子密封再扔进垃圾箱。
· 应避免无保护状态下接触病患,会面时保持1.5米以上距离。

 03 提高免疫力
· 包括合理膳食、戒烟限酒、作息规律,适量运动等。
· 此外,如果出现发热、乏力、咳嗽等症状,应该及早就医。尽可能选择当地政府定点医院,出发就医时请记得戴上口罩,尽量少搭乘大众交通工具前往医院。


心理卫生防护


 

 01 理性认知调节

——坚信疫情可控并不可怕

最近有关疫情报告的信息铺天盖地而来,消息传播的速度远远超过人们的预期,此时过度悲观或盲目乐观的认知态度均不能帮助我们有效、科学应对此次疫情。过分关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负面报道,往往使人陷入不合理认知与恐慌情绪之中。因而,在做好卫生防护的同时,需要合理调整我们的认知水平,既要看到疫情严重的一面,同时更要看到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全国人民上下一心、众志成城,医务人员坚守岗位、驰援武汉攻坚克难的英雄气概。这样能让我们更多地受到鼓舞,增强信心,理性获取政府及卫生系统发布的官方信息,不道听途说,不信谣、不传谣,坚定战胜疾病的必胜信心。


 02 有效情绪调节 
—— 稳定情绪关注积极一面

面对焦虑、紧张、恐慌等不良情绪,人们总会把情绪当成敌人想要去尽力推开,但往往适得其反使个体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因此,可通过练习呼吸放松、肌肉放松、身体扫描、与困难相处等身心调节方法,既可稳定焦虑、紧张、恐慌情绪,避免自己陷入无谓的担心与焦虑之中,同时还可帮助我们觉察自己的情绪,对内心的真实情况保持一种敏感,不与这些负面情绪认同,继而增加积极的情绪体验。

这里介绍两个简易的情绪调节方法。

  简易呼吸练习法

用鼻子吸气,嘴巴呼气,同时不必控制你的呼吸,让它自然地发生,并用心观察它,感觉一下此刻你的感受,观察在每一次呼气或吸气时,气息的出入。深吸气5秒,呼气5秒,尝试以这种方式与你的呼吸同在三分钟。

  蝴蝶抱技术

当个体正处于焦虑不安或感到失控情境中时,让其双臂在胸前交叉,左手放在右肩,右手放在左肩,交替慢慢轻拍肩膀4-6次,同时关注当下的各种感受。然后做一次深呼吸,如果觉得有改善,可重复以上动作5次。


 03 增强社会支持 
—— 多与他人联结寻求积极支持

可通过电话聊天、写日记、网络社交媒体等途径增强亲情联系,获得家人与好友支持。还可通过向自己提问:“我最担心什么?”“哪些是我可以控制的,哪些又在我控制之外?”“我可以做什么?又不能做什么?”等等,帮助自己锁定当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积极制定可以采取的有益行动等。


 04 合理行为指导

 规律作息,保证睡眠

疫情期间,各大城市与单位都严加防控,日常生活与以往有了一些明显的变化。要做到不到人群中扎堆、聚会,尽可能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同时切勿因适逢春节而熬夜刷剧、玩游戏等,安排好工作、休息、娱乐与运动的时间,在当地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外出散步,呼吸新鲜空气。每天保证有充足的睡眠来维持精力和补充体力,个体抗病免疫力才能得以增强。切记,身心的健康离不开好的睡眠,睡眠是让我们精神得到放松的最好方式。

 设定可行小目标,丰富当下生活

当活动范围受限或日常工作作息有变化时,你可以感谢暂时有个轻松的机会,并将注意力转移到当下可做之事,发挥一下创造力,为自己设定让你生活有趣、有益且可行的目标,让它变得丰富有趣一些。阅读一些图书、收拾打扫一下房间、做一些美食等,都可以让生活变得更加多彩而有意义。

 适度运动,提高自身抵抗力

散步、慢跑、瑜伽、力量训练等运动可以活动筋骨,增强机体代谢水平,不仅可改善我们的情绪,提高自身免疫力,还可通过运动获得对生活的控制感和自信心。传统的气功八段锦以及军营的常规体能训练、军体拳等都可以很好达到强身健体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