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确戴口罩是预防新冠肺炎的重要手段
发布时间:2021-01-15 10:31:06 来源:石家庄发布 发布者: 浏览316 次
科学配戴口罩 才能有效预防新冠肺炎
公众应科学佩戴口罩
! 口罩的佩戴方法 戴(摘)口罩前(后)要清洗双手 将口罩防水层(一般为蓝色)一面朝外、无纺布(一般为白色)一面朝内,带金属条的一侧朝上,捏住挂绳系于颈后或两耳 展开口罩折面将鼻子、嘴、下巴完全包裹住,用手将金属条贴住鼻梁捏紧,使口罩与面部紧密贴合,或用嘴吹吸几次,确保密闭效果 广大居民一定要合理选择口罩,外出时一定科学佩戴,并随身携带备用口罩,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前去人员密集空间相对封闭的公共场所、遇到自己无法确定风险的情况下要及时佩戴,在口罩弄湿弄脏失去防护效果时及时更换。 口罩的选用原则 推荐:在非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选用。 ★ 医用外科口罩:共有三层,中间有过滤层,可阻隔体液、血液、细菌和部分颗粒物。 推荐:普通门诊、病房工作医护人员选用;人员密集场所的工作人员,包括医院、机场、火车站、地铁、地面公交、飞机、火车、超市、餐厅等相对密闭场所的工作人员选用;从事与疫情相关的行政管理、警察、保安、快递等从业人员选用;居家隔离及与其共同生活人员选用。 ★ 医用防护口罩:指符合《医用防护口罩技术要求》标准的口罩,防护效果高于医用外科口罩,具有阻隔血液和传染性体液喷溅的能力。 推荐:发热门诊、隔离病房医护人员及确诊患者转移时选用。 ★ N95/KN95及以上标准的颗粒物防护口罩:N95是一个国际常用标准,指对颗粒物的过滤效率达到95%以上,数字越大,代表过滤能力越强。这种口罩防护效果优于医用外科口罩。适用于医务人员在医用防护口罩供应不足时的补充,但在手术室等高湿度或有体液飞溅风险的区域不建议使用。 推荐:现场调查、采样和检测人员工作时选用。 ★ 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又称防护面具,分全面型和半面型。防护级别高于医用防护口罩。 推荐:在应急状态下使用,全面型可用于病人或疑似者插管、切开等操作。 ★ 动力送风过滤式呼吸器:增加了以电为动力的送风装置,降低使用者的呼吸负荷以改善其舒适度,在较高送风量条件下,可阻止吸气过程中外部污染空气漏入面罩,同时将呼吸、眼、面及头部防护结合在一起,实现综合性职业安全防护需求。 推荐:应急状态下使用。 ★ 儿童口罩:应符合国家标准GB2626-2006 KN95,并标注儿童或青少年颗粒物防护口罩。因儿童脸型较小,与成人口罩边缘无法充分密合,不建议儿童佩戴成人口罩。 口罩的佩戴原则 科学合理佩戴,规范使用,有效防护 ● 在非疫区空旷且通风场所不需要佩戴口罩,进入人员密集或密闭公共场所需要佩戴口罩。 ● 在疫情中高发地区空旷且通风场所建议佩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进入人员密集或密闭公共场所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颗粒物防护口罩。 ● 有疑似症状的人员到医院就诊时,需佩戴不含呼气阀的颗粒物防护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 ● 有呼吸道基础疾病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防护口罩。婴幼儿不宜戴口罩。 ● 棉纱口罩、海绵口罩和活性炭口罩对预防病毒感染无保护作用,但也有降低咳嗽、喷嚏和说话等产生的飞沫播散的作用。 是否戴上口罩就够了 当然不是 口罩只是我们保护自身健康的手段之一。佩戴口罩的同时,我们必须采取其他防护措施,包括勤洗手、对物体表面进行消毒等等。 如何正确佩戴和取下口罩 首先,仅戴口罩,却没有做到经常洗手或者用没洗过的手摸脸的话,或者戴口罩、摘口罩时没有认真洗手,仍然有被病毒传染的风险。 如果戴了口罩但没有正确地戴上或者取下,或者重复使用、内外面交替使用、弄湿或弄脏后没有及时更换,或者将口罩拉至下颌、颈脖等位置,或将口罩挂在手臂上,使口罩内层受到污染等,仍然有被病毒感染的风险。 除了科学佩戴口罩,注意将细节落实到位,保护我们远离新型冠状病毒的措施还包括: ◆ 用肥皂水或者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洗手,洗手,再洗手; ◆ 定期对日常接触的物品进行消毒; ◆ 在社交场合保持1米以上距离; ◆ 不要用清洁过的手触摸自己的眼睛或口鼻(即使你已经佩戴了口罩); ◆ 咳嗽或者打喷嚏时屈肘或用纸巾以掩住口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