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创新中推进能力建设

发布时间:2013-02-13 11:24:32 来源: 发布者:办公室 浏览8087 次

在工作创新中推进能力建设

厦门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  皮卫平

去年底,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红十字会会长华建敏到福建省厦门市检查指导工作时,做了“当真、创新、扎根基层”的题词,这八个字既是对厦门市红十字会过去工作的精确概括和充分肯定,也是对市红十字会未来工作的期望和要求,必将激发厦门市红十字人更高的工作热情和更强的创新能力。
    众所周知,随着改革的深化,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拓展,人们对精神世界的人道需求与日俱增,红十字会的服务领域仅仅局限于对灾害的筹资、对弱势群体的救助远远不够,不断拓展服务领域成为红十字系统能力建设的新挑战。
    笔者就结合厦门市红十字会的工作实践,简要谈几点对能力建设创新的思考。
    笔者认为,能力建设需要在工作创新中推进,能力建设的成效也最终转化和体现为工作创新,工作创新又推动着红十字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所以,对社会组织而言,创新能力是能力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创新能力是社会组织各种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和集中体现,是社会组织综合实力的反映。创新能力的高低决定着社会组织能否对内外部环境保持很高的敏感度、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并根据时代要求和环境变化,不断进行自我调适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近几年来,厦门市红十字会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创新推动能力建设,提高组织的专业化水平。
    组织建设工作创新
    组织拓展能力是红十字会能力建设的核心,组织拓展能力的高低关系到红十字会能否深入基层、扎根于群众之中,能否满足日益增长的人道需求,能否凝聚社会力量。
    提升组织拓展能力建设需要进行组织建设工作创新:
    一是组织建设的内涵要延伸。不论会员,还是固定捐款人和注册志愿者都应成为组织成员,成为基层组织建设的骨干。
    二是组织建设的面要拓宽。红十字会的基层组织不仅要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还要进企业、进机关、进医院。凡是基层单位、凡是建立了基层党组织的机构,都是红十字会的宣传对象,只有当这些机构都建立起基层红十字组织,“红十字会是党和政府的得力助手”这一说法才名副其实。
    三是红十字基层组织的领导人多是兼职人员兼任,如党支部书记、工会主席等,但必须推选有爱心、热心和责任心的人担任,确保基层红十字组织工作顺利实施。
    筹资工作创新
    资源动员能力是社会组织的生存之本和发展之基,决定着红十字组织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随着红十字事业的不断发展,筹资工作也在不断创新。
    厦门市红十字会的筹资工作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传统筹资。我国红十字会有着特殊的组织背景,传统筹资多以党委和政府的行政干预得以实现,厦门市红十字会推出的传统筹资品牌“万人献爱心”筹资活动,就是以政府发文,行政机关公职人员,事业单位每人捐出一天基本工资进行筹资。由于缺乏捐赠人和组织之间良好的互动机制,这种筹资往往是非志愿性的,不具备可持续性。
    二是定向筹资。2008年以来频发的自然灾害,使灾害筹资后的常态筹资受到影响,并波及日常人道救助工作。为了实现灾害筹资和日常救助筹资的均衡发展,厦门市红十字会积极寻找救助项目,为热心企业搭建救助平台,推出定向筹资的理念,先后在市红十字会的公益账户上设立了25个专项基金,红十字会人的诚信赢得了企业的信赖。自2008年以来,每年定向筹资均达1000万元之上,有效地推动了人道救助工作的开展。
    三是非定向筹资。定向筹资虽然能促进人道救助工作的开展,营造社会影响力,但在救助资金的使用上缺乏灵活性,制约着红十字事业的发展。
    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筹资经验后,今年厦门市红十字会成立了“筹资工作部”,把筹资的立足点放到培育固定捐款人的工作上,建立了与企业合作筹资的全新运作模式,即由合作企业委派筹资营销管理人员,厦门市红十字会招募联络人员,共同组建筹资工作部,筹得款项进入红十字会公益账户。筹资工作部筹得的善款用于公益活动时,可选择部分活动双方共同冠名,筹资工作部的管理采用营销团队的管理方式,合作企业负责筹资工作部岗位目标的考核奖励,红十字会招募的筹资联络人员仅享受政府提供公益岗位的基本费用。
    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双赢的举措。对红会而言,它解决了激励保障的后顾之忧,可以完全用市场方式筹资,以发挥最大筹资效益;对企业而言,与公益组织合作使企业有一个良好的公益形象,同时通过这个平台企业也能培养人才,发现人才。
    宣传工作创新
    在社会组织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慈善营销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组织的发展需要。只有具备优秀的宣传和文化传播能力,一个社会组织才能拥有较高的社会知晓率、公信力,捐赠者、志愿者、基层组织等才能纷至沓来。对于有着独特文化的红十字会来说更是如此,宣传是提升红十字组织社会知晓率、弘扬红十字文化的最好载体,宣传的放大效应无可估量。
    厦门红十字会在活动宣传和文化传播工作中,以社会化的运作方式吸纳各方人才,营造了四位一体的宣传格局,实现了四种效应。
    一是网络的信息化效应。厦门市红十字会主办的“厦门红十字”网站,以七个版块的内容全面介绍组织的工作动态,网页上滚动的图像、迅速更新的信息体现了网络宣传的高效,每年登载近180条信息、200余幅图片。
    二是户外宣传栏的示范化效应。厦门市红十字会在相关部门支持下,在厦门岛内市区共投资设立了35个户外宣传栏,宣传栏的宣传结合红十字会的重大活动、重要纪念日以月为单位进行正面版面的更新,宣传栏背面登载着捐赠人的姓名。此举对其它社会组织、公众都具有示范效应。
    三是文字刊物的常态化效应。厦门市红十字会主办、红十字文化志愿者承办的“厦门红十字”双月刊,材料殷实,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研讨,又有纪实作品,还反映了基层红会的工作动态,刊物的插页和封三、封四均配有与文字对应的图片,具有阅读和收藏双重价值,体现了常态化效应。
    四是新闻报道的及时化效应。厦门市红十字会与报刊、电视台建立了良好的互动机制,凡厦门市红十字会组织公益活动,均通知媒体参与报道,通过媒体宣传,带动更多的社会组织参与。
    培训工作创新
    应急救护培训起源于100多年前的战地救护,是红十字系统的基础工作。随着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城市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变得愈加脆弱,各类灾害频发,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是保护生命安全的重要途径。因此,救护培训工作的内涵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培训的内容和方式不断拓展。
    厦门红十字会的救护培训能力也在不断创新中得以提升。改革开放初期借助行政手段,厦门红十字会开展的应急救护培训工作普及率较高,但随着政策的调整又制约了培训工作的发展,创新培训思路,顺应人道救助需求,拓宽培训领域,成为培训工作的必由之路。执委会经过慎重研究,决定抽出专人抓培训工作,由教育部门批准,民政部门登记,注册成立了民办非企业法人培训机构,以专业化组织形式运作培训事业。
    培训内容上,除了传统的应急救护培训外,还开设了心理咨询、水上救生等培训;培训形式上,分为讲座式普及教育培训和小班制师资培训。前者培训不发证以普及基本应急救护知识为主,后者培训发证,对参训人员要求必须进行操作实践,完成课时,通过考试后发证,以确保受训质量;小班制体现在对每班的人数控制,应急救护培训严格控制在每班50人以内,水上救生培训严格控制在每班30人以内。
    另外,厦门与台湾人缘、地缘、法缘、语缘、文缘等五缘相通的历史,两岸人民有着割不断的亲情。基于这一地情特色,厦门红十字会和台湾、金门红十字组织志愿者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2009年底厦门红十字会组织参训人员赴台湾进行学习,学习台湾红十字组织的志愿服务工作、实践防灾避险的逃生技能等。随着两岸红十字组织交流不断拓展,政府更加重视红十字的民间外交作用,赋予红十字更多的工作内涵。今年培训中心制订了公益培训计划,包括组织社区工作者、学校班主任、志愿者的公益培训等;协调联系了旅游系统、执法系统、供电系统等,为高危行业从业者提供培训,以提升他们的从业技能,同时也能更好地保障他们的生命安全。
    综上所述,厦门市红十字会通过一系列工作创新,推进了组织的能力建设,使得组织的战略规划和管理、资源动员、筹资、宣传策划和社会调查和互动能力等大大提高。今后,厦门市红十字会将牢记华建敏会长的嘱托,继续扎根基层,以创新的思维方式推动红十字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