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观念 营造氛围 创新格局

发布时间:2013-06-26 11:20:43 来源: 发布者:办公室 浏览24801 次

强化观念 营造氛围 创新格局

——红十字事业接地气的几点思考

江西省红十字会 方娅

    当前,信息化、全球化浪潮加速推进,世情、国情、民情发生深刻的变化,国际的、传统的、时代的人道慈善观念相互激荡。在这种背景下,强化群众观念,营造良好氛围,创新发展格局,进一步促进红十字事业接地气,对于红十字组织依托群众力量,增强精神动力,培植物质基础,提高决策的科学性、管理的规范性、措施的协调性、市场的适应性,永葆旺盛生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强化接地气的观念

    接地气,就是要坚持依靠群众、服务群众,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加强社会建设、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新形势下,群众的人道诉求更趋多元化,红十字组织面临的社会责任更加重大。强化接地气的观念,既是红十字运动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发展红十字事业的必然要求。

    首先,接地气是弘扬红十字精神的应有之义。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强调的是关注人的生命、健康、尊严,促进人类的和平与进步,特别注重改善最困难群众的生存状况;提倡的是对人的广泛的爱,建立人与人之间平等、互助、关爱、和平共存的关系;表达的是对人的诚意的付出,包括物质的、精神的和服务的奉献。

    其次,接地气是红十字法律和原则的基本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开宗明义:中国红十字会是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宗教信仰、教育程度的中国公民,可以自愿参加。国际红十字运动基本原则明确要求:任何一个国家只能有一个红十字会或红新月会,它必须向所有的人开放,必须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人道主义工作。

    第三,接地气是红十字事业赖以发展的力量源泉。随着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组织积累了丰富的人道经验和资源,参与人道事业的热情也不断增长。2008年汶川地震人道救援的伟大社会实践,雄辩地证明了当代中国社会资本主体、人民群众的博爱情怀和人道优势。红十字作为社会爱心平台,包容、依托这种优势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基础。

    因此,强化接地气的观念。就必须广泛接触老百姓,与群众打成一片,反映群众人道愿望、诉求,诚心诚意为群众谋利益;就必须立足国情,开放兼容,博采众长,加强与各类社会主体的合作,在与群众互动上着力,建立社会化平台;就必须整合社会爱心资源和爱心人才,为增强发展实力,服务群众奠定基础。

    二、营造接地气的氛围

    推动红十字事业接地气,必须凝聚群众共识,把握群众意愿,夯实群众基础,在营造文化氛围、形成理念共识、创新激励环境上下功夫,努力形成有利于群众关心、支持、参与红十字事业的良好氛围。

    (一)营造文化氛围。文化是发展红十字事业的软实力。在文化上接地气,红十字文化融入群众文化,营造文化氛围,是增强红十字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因素。要大力弘扬中华文化独具特色的人道价值理念,充满睿智的道德伦理规范,博大精深的人道哲学内涵,饮誉世界的人道思想,进一步把在群众中影响深刻的仁者爱人先天下之忧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莫以善小而不为救灾恤邻,天必福我等圣人之训,与伟大的抗洪、抗震精神,与服务社会、奉献光荣、公平公义的价值取向结合起来,形成具有时代精神特色的红十字文化氛围。要大力开发文化产品,发展符合群众需求的红十字纪念性产品、荣誉性产品、标志性产品、事业性产品、精神性产品,提高文化产品影响力。要加强不同区域、信仰、行业等领域的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红十字歌曲、影视、公益广告等文化,运用灵活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促进红十字文化进入群众的生产和生活之中,激发社会各界参与红十字事业的热情。

   (二)形成理念共识。理念是实践的先导。在人道理念上接地气,在群众中形成理念共识,是争取群众参与、支持红十字事业的基本要求。与传统理念相比,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的现代人道慈善事业,已发生深刻的变化。因此,红十字会要准确把握这种变化,在合法、服务、管理、效益、透明、竞争等人道理念上,与群众实现有机对接,进一步深化道德理念,规范红十字职业道德标准,提高队伍道德愿景,维护红十字事业的崇高形象;进一步深化人道事业理念,强化公益性原则,健全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机制,提高公信力,真正做到取信于民;进一步深化人道产业理念,厘清公益与产业的界线,底定市场化标准,促进传统人道事业向现代人道事业转型,形成市场经济条件公益道德高尚、公益事业鲜明、公益产业发展的理念共识。

   (三)创造激励环境。激励是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的不可或缺条件。在激励措施上接地气,对于促进红十字事业社会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以激励机制为抓手,创新模式,规范标准,扩大层面,克服狭隘性,建立以荣誉为主体,以利益、价值体现和其它需求为补充,面向社会群众的荣誉激励体系。要促进人道荣誉激励更加符合群众的需要,进一步把红十字激励机制与评选文明单位、五好家庭、先进人物、模范公民;与社会就业、项目招标等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增强激励的社会功能;要增强激励的认同性,保持连续性,通过有效的激励,调动群众积极性,影响群众公益方向、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营造社会支持的环境。

    三、创新接地气的格局

    红十字会服务于群众,因此,只有创新接地气的发展格局,进一步依靠群众,服务群众,方便群众,符合群众的期待,才能更好地奠定物质基础,培植基本力量,增强发展实力。

   (一)构建符合群众期待的发展平台。广接地气,提高人气,搭建便于群众参与的开放式、互动化平台。一是加强志愿者组织平台建设。大力发展、规范行业志愿者、社区志愿者、专业志愿者、受助者志愿者等组织,促进红十字志愿服务进乡村、街道、医院、学校、企业。二是加强功能平台建设。充分发挥社会主体和群众在人道意愿、经验、资源、技术、网络、制度等优势,建立红十字文化理念研究、公益性策划、社会化募捐以及灾害、心理等人道服务队伍,提高红十字服务功能。三是加强基本设施平台建设。克服群众特别是城市社区和广大农村基层群众,在参与爱心服务、爱心捐献和表达爱心诉求等方面,存在的信息、距离、成本等障碍。加强社区人道服务募捐、咨询等基本设施建设,缩短红十字与群众的距离,降低群众参与人道事业的成本,方便群众了解情况

    (二)建立符合群众期待的发展机制。广接地气,拓展空间,创新方便群众参与的事业发展运行机制。一是实施制度创新,不断完善便于群众参与的决策、组织、监督、管理、评估、认证、公示、追责等运行机制,规范群众认同的成本核算、项目招标、合理酬劳标准,形成方便群众的制度体系。二是健全信息交流机制,进一步强化捐赠咨询、灾情报告、效益评估、社会监管、信息反馈机制,运用网络微博、新闻发布、现场参访等信息交流形式,加强同捐赠者、受赠者和普通群众的联系与沟通,广泛地获取群众的人道意愿,准确地发布人道救助信息,提高信息的对称性。三是建立包容性机制,把红十字公益服务与群众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互助、互救式活动结合起来,扶植、引导、融入社区开展邻里互帮互助、自救互救;企业、宗教、社团开展的针对性人道救助工作,拓展人道服务发展空间。

    (三)开发符合群众期待的公益项目。广接地气,增强底气,科学选择、开发、布局符合群众期待的人道救助公益项目。要主动把红十字事业与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策应群众在生命安全、健康保障、伦理道德、心理尊严和人文关怀等人道服务多样化需求,更加注重维护群众尊严、疏导灾民心理,稳定灾区心态等服务群众工作,推进备灾救灾项目建设;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工作,探索助老、助学、助残、助医、助困等特殊领域的民生服务项目;更加注重提高群众的自救互救技能,扎实有效地推动应急救护培训项目;更加注重特殊领域的人道服务工作,拓展造血干细胞、遗体捐献、老年服务、老区服务新项目,整体推进三救三献工作,促进红十字公益服务项目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增强发展红十字事业的底气。

    相较世界各国红十字组织而言,中国红十字事业作为群众性组织,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关心,坚持群众化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在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新形势下,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从更高的层次谋划和思考各项工作,加快转型,广接地气,牢固树立为群众服务、为群众谋利益、做群众工作的观念,促进红十字事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