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百年历史 服务转型发展

发布时间:2013-01-03 11:07:37 来源: 发布者:办公室 浏览6414 次

传承百年历史 服务转型发展

江苏省红十字会

■完善组织体系,104个县(市、区)已有103个理顺管理体制
■提高公信力,积极建设捐赠款物管理信息化平台
■做好“三救”、“三献”工作,已实现骨髓捐献245例

    南通“磨刀老人”、常州“信义夫妻”、连云港“叶欣仁(热心人)”……一个个令人景仰的道德模范在江苏涌现。这与江苏省红十字会传承百年历史,弘扬红十字精神,在参与和服务全省改革发展大局工作中发挥的独特作用不无关系。
近年来,江苏省红十字会传播红十字文化、完善组织体系和制度、加强队伍建设、增强救助实力、提高公信力,为群众做了大量好事、实事,赢得了社会广泛赞誉

江苏红十字运动已走过一百多年的光辉历程。红十字精神历经几代红十字人的丰富传承,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融合,已经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时代力量。当前,江苏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加速期。红十字人要传承百年历史,弘扬红十字精神,在参与和服务全省改革发展大局中发挥独特作用。

    把建设有江苏特色的红十字文化作为推进能力建设的重要举措

    江苏是中国红十字运动的发源地。建会以来,无论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岁月,江苏红十字人积极从事救护伤兵、赈济灾民、抚恤孤老等工作,经受了战乱、灾害、突发事件的严峻考验,为群众做了大量好事、实事,赢得了社会广泛赞誉。
    近年来,江苏省红十字会通过成立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举办红十字文化论坛、召开专题研讨会等方式,不断探索新时期红十字精神内涵,为传播红十字文化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结合建设和谐社会、培育文明风尚,江苏省红十字会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红十字文化传播活动,包括组织“博爱杯”红十字好新闻评选、“生命爱相髓”大型宣传、“学雷锋——志愿服务”主题活动等,积极放大南通“磨刀老人”、常州“信义夫妻”、连云港“叶欣仁(热心人)”等道德模范的示范效应,用红十字精神凝聚爱心、汇聚民力,在社会上树立红十字会的博爱形象。

    把依法制定规划、完善组织体系作为推进能力建设的系统工程

    江苏省红十字会大力宣传贯彻“红十字会法”及江苏省实施办法,争取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依法推进红十字会组织建设,履行人道主义职责,取得了显著成效。 
    2011年,江苏省红十字会联合省发改委、依法编制了《江苏省红十字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了江苏省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保障措施等,要求不断强化红十字会的应急救援能力、动员社会能力、服务公众能力、科学管理能力和国际合作能力,为江苏省红十字会加强能力建设、促进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
    依法建会,完善组织体系,理顺管理体制,是红十字会能力建设的重要环节。目前,江苏省104个县(市、区)已有103个理顺了管理体制,87个县(市、区)红十字会配备了专职会长。江苏省红十字会还将以有完整的组织架构、有稳定的会员和志愿者队伍、有规范的管理制度、有固定的服务平台、有红十字会特色的活动、有稳定的经费保障等“六有”标准,进一步推动乡(镇)、街道红十字会组织建设。
    红十字会服务对象在基层,依靠力量在基层,建设好基层组织才能使红十字会真正扎根于群众之中。江苏省红十字会积极推动在学校、社区、医院、农村、企业建立红十字会,巩固和发展会员、志愿者队伍。目前,全省共有基层组织6900多个、会员420万人、志愿者20万人。基层组织努力发挥会员、志愿者的作用,增强红十字组织的活力和凝聚力,不断扩大人道工作覆盖面。

    把完善机制制度、加强队伍建设作为推进能力建设的基本保障

    随着红十字事业的发展和业务的扩大,江苏省红十字会不失时机地推动制度建设,认真做好各项制度的立、改、废、释,着力填补制度空白和漏洞,注重制度创新,及时把工作实践中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上升为规章制度,努力使各项制度内容协调、程序严密、配套完备,增强制度的系统性、科学性和针对性。在完善制度的基础上,加强制度执行的检查监督,做到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江苏省红十字会采取三条措施提升红十字工作者的能力:一是加强机关作风建设,要求机关干部树立敢于负责、勇于担当、狠抓落实的作风,下基层、接地气、办实事,积极主动走近困难群体,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二是推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把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熟悉群众工作和公益组织管理的优秀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推动红十字会干部的合理流动和良性循环。三是强化业务培训,建强两支队伍:培养具备人道情怀、政治敏锐、业务精通、熟悉国际合作规则、擅长社会动员和组织管理的红十字会干部队伍;打造灾害救援与管理人才、应急救护培训师资、文化传播与筹资策划人才、专业化志愿者、“三献”协调员、擅长公益项目管理的社会工作者等六支专业人才队伍。
    江苏省红十字会十分重视构建科学高效、廉洁透明的红十字会运行机制,积极发挥常务理事和理事在决策咨询、联系社会、宣传筹资方面的重要作用;建立完善社会监督委员会、基金管理委员会、志愿者工作委员会等5个专门机构,让各界爱心人士广泛参与,在接受监督中赢得支持,从而汇聚社会力量和资源。

    把增强救助实力、提高公信力作为推进能力建设的不懈追求

    近年来,江苏省红十字会积极拓展筹资渠道,创新筹资方式,壮大救助实力,规范使用救助款物,及时向捐赠方和社会反馈、公布捐赠款物使用情况,不断提升红十字会的公信力。
    江苏省红十字会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其人道救助基金获得由省财政注入的5000万元,并争取从省彩票公益金中每年安排800万元用于支持红十字人道项目;打造“博爱在江苏,人道万人捐”筹资品牌,在每年“5·8”博爱周期间,通过全省各级红十字会集中宣传、上下联动,筹资工作取得了较大成效;设立冠名基金,开展定向募捐,保证募捐筹资的可持续性;加强与境外红十字会、社团的联系。2012年,江苏省红十字会还着重推进项目筹资,在媒体上公布红十字会助医、助学、助困、助孤等项目,通过捐赠单位、个人直接参与项目管理的方式,争取社会力量支持。
    江苏省红十字会建立了社会捐赠款物管理监督机制,包括规范捐赠款物管理流程、集体研究款物分配方案、基层红十字会对受助对象进行筛选公示、救助工作台账存档备案、通过网站公布捐赠款物管理使用信息、及时向捐赠方反馈捐赠款物用途和受益情况、定期向理事会报告、接受审计部门和总会委托财务机构审计检查等方式,接受捐赠方和公众的监督。江苏省红十字会还积极探索由捐赠方和媒体参与的项目实施。2012年3月,组织30多位捐赠方和媒体代表前往四川绵竹考察对口援建项目,了解项目运转现状和当地群众受益情况,并邀请他们直接参与后续援建项目的研究论证,受到捐赠方和媒体记者的高度赞许。
    公信力来自公开透明。信息化建设是提高透明度、重塑公信力的重要手段。江苏省红十字会积极推动捐赠款物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将以总会建立的全国红十字系统综合信息管理功能为基础,立足实际建设省级信息管理系统。目前,信息化平台建设正结合总会信息化平台建设计划分阶段稳步实施。

    把扎实做好“三救”、“三献”工作作为能力建设的根本目的

    江苏省红十字会始终把备灾救灾作为首要任务常抓不懈,重视应急能力建设,制定了《江苏省红十字会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加强与应急办、民政等部门联系,及时获取灾害预报和灾情;推动全省红十字会备灾救灾网络建设,完善备灾救灾中心设施,组建并培训红十字救援队,保证一定数量的救灾款物储备;在自然灾害发生后第一时间展开救援,并积极参与灾后重建工作。
    针对困难群众的各类需求,江苏省红十字会按照点面结合、应急与长效结合的原则,大力开展博爱送万家、爱心助孤、大病救助、敬老助残等形式多样的救助活动,实施援建博爱新村、学校、卫生站、乡村路桥等公益项目,逐步扩大救助范围,使更多的困难群众受益。
    普及群众性急救知识和技能是红十字会的法定职责和核心工作。全省各级红十字会积极推动救护培训机构建设,提高救护培训质量和管理水平,在社区、学校、机关、高危行业广泛开展急救培训,拓展对外资、台资、民营企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强化对防灾救灾、紧急避险、意外事故逃生等公共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近5年来每年培训40万人以上,有效提高了群众的自救互救能力。今年,江苏省红十字会通过争取政府购买公益服务的方式,在全省实施百万急救培训项目,将培训20万名急救员并对80万人开展普及性培训,此项目已被省政府列入2012年为民办十件实事内容。
    着眼于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江苏省红十字会积极开展献血、献造血干细胞、献遗体器官工作,通过广泛宣传法律政策、普及科普知识、颂扬志愿奉献精神,争取更多的人加入“三献”志愿者队伍。江苏省红十字会与省卫生厅及血液中心合作,建立统筹推进无偿献血和捐献造血干细胞工作机制,实现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目前,中华骨髓库江苏分库已入库采样9.5万人份,实现了245例骨髓捐献。为建立科学高效的江苏省人体器官捐献体系,省级和试点市红十字会、卫生部门及有关医疗机构相互支持、密切配合。目前,江苏省完成了15例器官捐献,使40多名重病患者重获新生或重见光明。
    为了更好地替政府分忧、为群众解难,江苏省红十字会着力开拓新的人道工作领域。针对越来越多的人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在卫生行政部门的支持下,启动了“阳光心理”行动试点工作,通过组建心理危机干预专家组,培训社区干部、基层医生、学校老师等人员心理疏导技能,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和早期心理关怀,提高公众心理自我调控能力,预防精神残疾发生。为了缓解部分地区农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实施了“红十字健康快车”项目,依托当地医院定期在偏远农村巡回诊疗、送医送药,为农民群众提供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深受当地群众欢迎。